病理生理学,简称病生。

Chapter 1 疾病概述

  • 1.1 病因学

    • 病因

      • 健康(5%)亚健康(75%)疾病(20%)
      • 决定性疾病特异性 – 引起疾病,必不可少的因素
      • 外源性病因
        • 生物因素
        • 理化因素
        • 环境生态因素
        • 营养因素
        • 社会-心理因素
      • 内源性病因
        • 遗传因素(染色体畸形、基因突变、遗传易感性)
        • 先天因素(胎儿)
        • 免疫因素(过强、缺陷、错误)
    • 条件

      • 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– 某种“机体状态、自然环境”
      • 促进(诱因、高危因素)
      • 减缓
  • 1.2 发病学

    • 一般规律
      •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机制
      • 内稳态失衡
        • 下丘脑->腺垂体->甲状腺
      • 损伤与抗损伤并存
        • 毒物->解毒
        • 应激原->应激
        • 自由基->抗氧化
        • 出血->凝血
        • 创伤->修复
        • 微生物感染->免疫反应
      • 因果交替
        • 一级病因->一级结果、二级病因->……
      • 局部与整体关联
        • 颅内感染
        • 败血病
        • 糖尿病
        • 肾病
    • 基本机制
      • 神经机制
        • 乙型脑炎病毒
        • 狂犬病毒
        •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
        • 神经反射:休克
      • 体液机制
        • 体液因子
        • 甲亢、甲减、糖尿病
      • 细胞机制
        • 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而致病(肝炎病毒入侵干细胞、疟原虫侵犯红细胞、汞中毒损害肾脏、HIV病毒侵犯T淋巴细胞等)
        • 损伤细胞膜上的各种离子泵、细胞器等等。
      • 分子机制
        • 酶缺陷:蚕豆病、苯丙酮尿病
        • 血红蛋白异常:镰刀型细胞贫血、地中海贫血
        • 蛋白质分子空间构想异常:疯牛病
  • 1.3 疾病的转归

    • 康复
      • 完全康复:一过性
      • 不完全康复:代偿维持
    • 死亡
      •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。
      •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(哈佛标准)
        • 自主呼吸停止(首要标准)
        • 不可逆性深昏迷(对外界刺激无反应)
        • 脑干神经反射消失(瞳孔散大固定、对光反射等)
        • 脑电波消失(脑电图或脑地图呈平线)
        • 脑血流循环完全停止(脑血管造影或颅脑MRI)
        • 协助医务人员判定患者死亡时间,适时终止复苏抢救(节省卫生资源、减轻社会和家庭经济和情感负担);
        • 有利于器官移植。
        • 全脑功能丧失、无意识、无自主呼吸、无脑干反射、无治愈可能。
    • 植物状态(活人)
      • 大脑皮层功能受损、主观意识丧失、有觉醒周期、有自主呼吸、有脑干反射、有治愈可能。

Chapter 2 水、电解质紊乱

2.1 水、钠正常

  • 2.1.1 体液的容量和分布

    • 体液占人体60%:

      • 40% ICF
        • 钾离子
        • 镁离子
        • 磷酸一氢根离子、蛋白质
      • 20% ECF
        • 15% 组织间液(第三间隙液或跨细胞液:极少的部分分布于一些密闭的腔隙中)
        • 5% 血浆
        • 钠离子
        • 氯离子、碳酸一氢根离子、蛋白质

      distribution

    • 影响体液因素

      • 肌肉水多,脂肪水少
      • 男多女少,瘦多胖少
      • 年龄越大,体液越少
      • 增增减减,组织间液
  • 细胞内外的运动

    • 水自由通过
    • 蛋白质、钠离子、钾离子、钙离子等不能自由通过
  • 血管内外的运动

    • 水和电解质自由通过
    • 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通行受限
  • 电解质的功能

    • 渗透压与酸碱平衡
    • 静息电位、动作电位
    • 新陈代谢与生理功能
  • 水的生理功能

    • 调节体温
    • 参与物质代谢
    • 结合水维持细胞功能
    • 润滑作用
  • 水平衡

    • 入量2000-2500ml:饮水 + 食物含水 + 代谢水(内生水)
    • 出量2000-2500ml:皮肤蒸发 + 呼吸道蒸发 + 粪便排水 + 肾脏排水(最低500ml:代谢废物35g/day:最大浓度60-70g/L)
    • 生理需水量:1500-2000ml/day
  • 钠的生理功能

    • 血清钠离子浓度
      • 成人:135-145mmol/L
      • 儿童:130-150mmol/L
    • 细胞外液主要阳离子。
    •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、血容量、细胞内液的平衡。
    • 参与神经、肌肉、心肌静息电位维持和动作电位形成。
  • 钠平衡

    • 细胞外液50%
      • 成人:135-145mmol/L
      • 儿童:130-150mmol/L
    • 细胞内液10%
    • 骨骼内40%
    • 摄入:食盐
    • 排出:肾脏、皮肤
    • 多吃多排、少吃少排、不吃不排。
  • 2.1.2 体液的渗透压

    • 血浆渗透压 = 晶体渗透压(NaCl、葡萄糖等) + 胶体渗透压(清蛋白)
  • 2.1.3 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

    • 粗调节
      • 渴感
      • 刺激渴感的因素: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、有效血容量减少、血管紧张素II增多
    • 细调节
      • 抗利尿激素(ADH):促水吸收激素

        • 渴感因素 -> ADH分泌增加 -> 水重吸收增加(肾远曲小管、集合管)-> 血浆渗透压降低、血容量增加、血压升高。
      • 醛固酮激素(ADS):保钠/保水/排钾

        • 血钠降低、血钾升高刺激
        • 循环血量减少 –>
          • 肾动脉压下降
          • 交感神经兴奋
          • 血钠离子下降
        • 肾小球近球细胞激活
        • RAAS系统被刺激
          • 肾素
          • 血管紧张素I
          • 血管紧张素II
          • 血管紧张素
          • 醛固酮
      • 心房钠尿肽(ANP):心房肌细胞产生的多肽;利纳排尿

        • 作用:
          • 减少肾素的分泌
          • 抑制醛固酮的分泌
          • 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
          • 拮抗醛固酮的作用
        • 刺激:
          • 血容量扩张,牵张心房
          • 血钠增加
          • 血管紧张素II增加

2.2 水、钠代谢紊乱

  • 2.2.1 水过少(脱水)

    • 2.2.1.1 高渗性脱水(低容量性高钠血症)

      • 失水 > 失钠
      • 血清Na > 150 mmol/L
      • 血浆渗透压 > 310 mmol/L
      • ECF、ICF量均减少
      • 病因:摄少(水源断绝、进食饮水困难、渴感丧失)
      • 病因:失多(经呼吸道失水:过度通气;皮肤失水:高热、大量出汗、甲亢;肾失水:中枢性及肾性尿崩症、渗透性利尿剂;胃肠道失水:呕吐、腹泻、消化道引流。)
      • 特点1:发病环节为ECF高渗
      • 特点2:脱水部位为ICF减少,细胞萎缩
      • 机体影响:极度口渴、尿少、脱水热、细胞脱水
      • 防治措施
        • 补水为主、补盐为辅
        • 去除病因
        • 单纯失水:口服补水或静脉输注5%葡萄糖
        • 高钠血症严重:可用2.5-3%静脉输注
        • 失水失钠:兼顾补水+补钠
    • 2.2.1.2 低渗性脱水(低容量性低钠血症)

      • 失钠 > 失水
      • 血清Na < 130 mmol/L
      • 血浆渗透压 <280 mmol/L
      • ECF减少明显
      • 病因:肾脏丢钠(利尿剂;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;肾实质疾病;肾小管性酸中毒)
      • 病因:肾外丢钠(经消化道丢失:呕吐、腹泻;皮肤丢失:出汗;积聚在第三间隙:胸水、腹水)
      • 特点1:脱水部位为ECF
      • 特点2:对病人的威胁为循环衰竭(休克)
      • 机体影响:脱水征、血压降低、休克、细胞水肿
      • 治疗原则
        • 补等渗液或者高渗液
        • 去除病因
        • 一般用等渗液
        • 低钠血症严重:可用3-5%高渗盐水(减轻脑细胞水肿)
        • 抢救休克
    • 2.2.1.3 等渗性脱水(低容量性正常血钠)

      • 失钠 = 失水
      • 血清Na 130-150 mmol/L
      • 血浆渗透压 280-310 mmol/L
      • ECF减少
      • 病因:急性脱水(经胃肠道丢失;皮肤丢失;积聚在第三间隙)
      • 特点1:细胞内外-水-无转移
      • 特点2:脱水部位为ECF
      • 特点3:最常见
      • 特点4:随病情发展,可转向高渗或低渗性脱水
      • 机体影响:口渴、尿少、脱水热、休克
      • 治疗原则
        • 激素水平变化–醛固酮增加、ADH分泌增加
        • 补液-等渗液或低渗液
  • 2.2.2 水过多

    • 水中毒(高容量性低钠血症)
    • 水肿(等渗性水过多)

2.3 钾代谢紊乱

  • 2.3.1 正常钾代谢

  • 2.3.1.1 钾的体内分布于代谢

    • 血清钾:3.5~5.5 mmol/L
      • 摄入:食物(70~100 mmol/day)
      • 吸收:肠道吸收90%
      • 排出:肾、粪便、皮肤
      • 分布:细胞内多(98%)、细胞外少(2%)
    • 特点1:细胞内、外钾分布–极度不平衡
    • 特点2:细胞内、外钾的交换–将严重影响血钾浓度
    • 特点3:每日钾摄入量、排出量–对血钾浓度影响显著
    • 肾脏排钾:多吃多排、少吃少排、不吃也排。
  • 2.3.1.2 钾平衡的调节

    • 两大机制
      • 细胞内、外-钾平衡的调节
        • (胰岛素、ß肾上腺素受体、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升高)激活细胞膜上的钠-钾-ATP酶,可逆浓度差将钾离子摄入细胞内
        • 酸碱平衡状态:酸中毒-钾离子出细胞-高血钾;碱中毒-钾离子进细胞-低血钾。
        • 肌肉收缩:钾离子移出细胞,有利于肌肉活动。
      • 肾脏-对钾平衡的调节
        • (血钾升高->)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的分泌和重吸收进行调节,来维持体钾的平衡。
        • 主细胞:保钠排钾<-醛固酮
        • 闰细胞:保钠排氢
        • 酸碱平衡状态:酸中毒-肾排钾减少-高血钾;碱中毒-肾排钾增多-低血钾。
        • 主细胞与闰细胞存在竞争性抑制。
  • 2.3.1.3 钾的生理功能

    • 参与–细胞新陈代谢。
    • 维持–细胞静息膜电位
    • 调节–细胞内外的渗透压(钾离子浓度)和酸碱平衡(氢离子-钾离子交换)
  • 2.3.2 钾代谢紊乱

  • 2.3.2.1 低钾血症

    • 血清钾 < 3.5 mmol/L
    • 摄少(长期禁食+不吃也排)
    • 排多(消化道排出:严重呕吐等;皮肤排出:大量出汗;肾脏排出:排钾利尿剂、醛固酮、肾病、肾小管性酸中毒)
    • 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(碱中毒、胰岛素过量、ß受体激动剂激活钠钾泵、钡中毒、粗制棉籽油阻塞钾通道、低钾性周期性麻痹)
    • 对机体的影响
      • 低钾血症:神经-肌肉细胞兴奋性降低
        • 急性低钾血症:轻症(无症状、怠倦和全身软弱无力);重症(弛缓性麻痹)
        • 慢性低钾血症:临床表现可以不明显。
      • 低钾血症: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
        • 兴奋性增高
        • 自律性增高
        • 传导性降低
        • 收缩性增强
      • 低钾血症:心电图的改变
        • ST段压低
        • T波低平
        • U波增高低钾血症的特征性变化
        • P波增高
        • P-Q间期延长
        • QRS波群增宽
      • 低血钾症时会增加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对心肌的毒性作用,并显著降低其治疗效果。
      • 低血钾症导致骨骼肌损害
        • 缺血缺氧性肌痉挛、坏死、横纹肌溶解
      • 低血钾症导致肾脏损害
        • 髓质集合管上皮细胞肿胀、增生;
        • 各段肾小管,甚至肾小球出现间质性肾炎。
      • 低钾血症
        • 碱中毒
        • 反常性酸性尿(氢钠交换»钾钠交换,肾小管腔中氢离子增加)
      • 防止原则
        • 先口服,后静脉补钾。
  • 2.3.2.2 高钾血症

    • 血清钾 > 5.5 mmol/L
    • 摄多(静脉输入过多;或者大量库存血)
    • 排少(肾脏排钾减少:潴钾利尿剂、盐皮质激素缺乏、肾衰竭少尿期)
    • 细胞内钾离子转入细胞外(酸中毒、缺氧;胰岛素不足;ß受体阻滞剂、洋地黄中毒(抑制钠钾泵);组织分解:溶血、挤压综合征;高钾性周期性麻痹)
    • 对机体的影响
      • 高钾血症:神经-肌肉细胞
        • 急性轻度高钾血症:兴奋性增高
        • 急性重度高钾血症:兴奋性降低,甚至不能兴奋,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乃至弛缓性瘫痪。
      • 高钾血症:心肌生理特性的改变
        • 兴奋性:急性轻度时兴奋性增高;急性重度时兴奋性降低。
        • 自律性降低
        • 传导性降低
        • 收缩性降低
        • 严重高钾血症时,可发生心博骤停。
      • 高钾血症:心电图的改变
        • Q-T间期–缩短
        • T波–狭窄高耸特征性变化
        • P波–压低、增宽或消失
        • P-R间期–延长
        • QRS综合波–增宽
      • 高血钾症时会心律失常。
      • 高钾血症
        • 酸中毒
        • 反常性碱性尿(钾钠交换»氢钠交换,肾小管腔中氢离子减少)
      • 防治原则
        • 减少摄入
        • 排钾(聚磺苯乙烯)
        • 对抗钾(葡萄酸钙)
        • 促钾进入细胞(胰岛素+葡萄糖)

Chapter 3 酸碱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

  • 3.1 酸碱平衡

  • 3.1.1 定义

    • 动脉血pH为7.35~7.45;均值7.40

    • 酸:释放氢离子,HCL(属于固定酸,通过肾脏随尿排出)、H2CO3(挥发酸,通过肺排出体外)

      • 固定酸包括:
        • 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-硫酸、磷酸和尿酸
        • 糖代谢生成的—丙酮酸、乳酸、三羧酸
        • 脂肪代谢产生的–ß-羟丁酸、乙酰乙酸
        • 酸性食物或者酸性药物,如,氯化铵、水杨酸等
    • 碱:接受氢离子,氯离子、碳酸氢根离子、NH3

  • 3.1.2 酸碱平衡的调节

  • 方式:

    • 血液–缓冲系统:反应迅速,但缓冲作用不持久
      • 主要缓冲对:碳酸氢根离子/H2CO3
      • 其他缓冲对: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
    • 组织细胞–缓冲作用:作用强,3~4小时起作用,但易造成电解质紊乱(血钾浓度改变)
      • 细胞内外的离子交换进行缓冲
      • 氢离子-钾离子交换;碳酸氢根离子-氯离子交换
    • 肺对酸碱平衡的调节–排酸:效能最大,30分钟达峰,但仅对CO2有作用
      • 控制CO2排出量
      • PaCO2(CO2分压)增高-> 呼吸加深加快 -> CO2排出增加 -> H2CO3下降
      • PaCO2(CO2分压)降低-> 呼吸变浅变慢 -> CO2排出减少 -> H2CO3增加
    • 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–排酸保碱:排出固定酸+保碱,效率高,持久,但是起效慢(酸碱平衡紊乱之后12-24小时发挥作用)。
      • 近曲小管– 分泌氢离子、对碳酸氢根离子重吸收
      • 远曲小管及集合管–分泌氢离子、对碳酸氢根离子重吸收
      • NH4离子的排出– 分泌NH4离子

$$ \displaystyle \odot\ 神奇的比例 \odot\ \Rightarrow\ \frac{(代谢因素) HCO_3^-}{(呼吸因素) H_2CO_3} = \frac{20}{1} = PH 7.4 (正常 7.35-7.45) $$

  • 常用检测指标:

      1. pH和氢离子浓度
      • 酸中毒:PH < 7.35
      • 碱中毒:PH > 7.45
      1. 动脉血CO2分压
      • 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。
      • 影响因素:肺泡通气量
      • 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
      • 正常区间:33~46mmHg,平均40mmHg。
      • PaCO2 > 46mmHg,表示存在CO2潴留–提示肺通气不足;诊断为呼吸性酸中毒。
      • PaCO2 < 33mmHg,表示CO2排出过多–提示肺通气过度;诊断为呼吸性碱中毒。
      1. 实际碳酸氢盐(AB)和标准碳酸氢盐(SB)
      • 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
      • 正常区间:22~27mmol/L,平均24mmol/L
      • 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
      • 低于 22mmol/L,诊断为代谢性酸中毒
      • 高于 27mmol/L,诊断为代谢性碱中毒
      • SB不受呼吸因素的影响,是判断代谢因素的指标。
      • AB > SB,诊断为表明有CO2滞留,见于呼吸性酸中毒。
      • AB < SB,诊断为CO2排出过多,见于呼吸性碱中毒。
      1. 缓冲碱(BB)
      • 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
      • BB > AB + SB
      • 正常区间:45~52 mmol/L,均值为48mmol/L
      • 反映代谢性因素
      • BB减少–代谢性酸中毒
      • BB升高–代谢性碱中毒
      1. 碱剩余(BE)
      • 标准条件下,用酸或者碱滴定至全血标本至PH 7.40时所需的酸或者碱的量(mmol/L)
      • 正常区间:-3.0 ~ +3.0 mmol/L
      • BE < -3.0,诊断为代谢性酸中毒
      • BE > +3.0,诊断为代谢性碱中毒
      1. 阴离子间隙(AG)
      • 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(UA)与未测定的阳离子(UC)的差值,即 AG = UA - UC = 钠离子 - (碳酸氢根离子 + 氯离子)
      • 正常区间:10 ~ 14 mmol/L
      • AG增高,可以帮助区分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
      • BE > +3.0,诊断为代谢性碱中毒
  • 3.2 酸碱平衡紊乱

  • 酸碱负荷

  • 严重不足

  • 调节机制障碍

  • 3.3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

$$ \displaystyle \odot\ \odot\ 万能公式 \odot\ \odot\ \frac{(代谢因素) HCO_3^-}{(呼吸因素) H_2CO_3} = \frac{20}{1} = PH 7.4 (正常 7.35-7.45) $$

  • 3.3.1 代谢性酸中毒

    • 原发性碳酸氢根离子降低,导致PH下降。
    • 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:酸多;AG增高,血氯离子正常;消耗碳酸氢根离子
      • 乳酸酸中毒、酮症酸中毒
      • 水杨酸中毒、磷酸和硫酸
      • 排泄障碍等(严重肾衰)
    •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:碱少;AG正常,血氯离子增高
      • 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过多:严重腹泻、肠道瘘管或肠道引流、大面积烧伤、轻度或中度肾衰。
      • 碳酸氢根离子回收减少
    • 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后,机体的代偿调节
      • 血液的缓冲及代偿调节作用。
      • 细胞内、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作用:氢离子-钾离子交换(引起高钾血症)
      • 肺的代偿调节:呼吸加深加快 -> 加速降低血液中H2CO3浓度或PaCO2.
        • 肺的代偿是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代偿方式。
      • 肾的代偿调节
        • 排酸保碱而发挥代偿作用。
    • 常用检测指标的变化
      • 全降
        • pH、AB、SB、BB、BE、PaCO2
      • AB < SB
    • 对机体的影响
      • 心血管系统改变
        • 室性心律失常:高钾血症导致心跳骤停,致死。
        • 心肌收缩力降低:氢离子拮抗钙离子
        • 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:血管扩张降低。
      • 中枢神经系统改变
        • 抑制性表现:嗜睡、意识障碍、知觉迟钝、昏迷。
        • GABA生成增加
        • 氧化磷酸化障碍->ATP下降->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。
      • 骨骼系统改变
        • 儿童纤维性骨炎和肾性佝偻病。
        • 成人骨软化症。
  • 3.3.2 呼吸性酸中毒

    • 原发性PaCO2(或血浆H2CO3)增多,导致PH下降。
    • 原因:
      • 通气不足:呼吸中枢抑制、呼吸道阻塞、呼吸肌麻痹、胸廓病变、肺部疾患。
      • 通气不良:人工呼吸器管理不当、CO2吸入过多。
    • 机制:
      • 通气不足:CO2排出障碍
      • 通气不良:CO2吸入过多
    • 分类:
      •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
      •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
    • 机体的代偿调节
      • 急性呼吸性酸中毒
        • 肾来不及代偿而表现为失代偿
        • 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来代偿
        • 血红蛋白系统。
      • 慢性呼吸性酸中毒
        • 主要靠肾代偿
    • 常用检测指标的变化
        • pH
      • 升高:
        • PaCO2、AB、SB、BB、BE
      • AB > SB
    • 对机体的影响 - 心律失常、心肌收缩力减弱、外周血管扩张、血钾升高。 - CO2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:脑血流增加、颅内压增高、持续性头痛。 - CO2麻醉:肺性脑病
  • 3.3.3 代谢性碱中毒

    • 血浆HCO3离子原发性增加。
    • 原因:
      • 氢离子–丢失
      • HCO3离子–摄入过多
      • 低钾血症– H离子进入细胞内,造成低钾性碱中毒
    • 机制:
      • 氢离子–丢失
        • 经胃丢失:
          • H离子丢失;
          • CL离子丢失引起低氯性碱中毒;
          • K离子丢失引起低钾性碱中毒;
          •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,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,引起代谢性碱中毒。
        • 经肾丢失
          • 应用利尿剂
          • 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,尤其是醛固酮–可增加肾脏保钠排钾,造成低钾性碱中毒。
      • HCO3离子–摄入过多
        • 消化道溃疡患者–服用过多的NaHCO3
        • 矫正代谢性酸中毒–滴注过多的NaHCO3
        • 摄入乳酸钠,乙酸钠或者大量输入含柠檬酸盐抗凝的库存血。
        • 脱水–造成浓缩性碱中毒,使得血浆NaHCO3浓度升高。
      • 低钾血症– H离子进入细胞内,造成低钾性碱中毒
    • 分类:
      • 盐水反应性碱中毒
        • 盐水治疗有效
        • 病因:呕吐、胃液吸引、应用利尿剂后
        • 维持因素为有效循环血量不足、低钾、低氯。
      • 盐水抵抗性碱中毒
        • 盐水治疗无效
        • (原发病)病因:全身性水肿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、严重低血钾、Cushing综合征
        • 维持因素为:盐皮质激素和低钾。
    • 机体的代偿
      •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:引起低血钾
      • 肺的代偿调节
        • H离子浓度降低–>呼吸中枢受抑制,呼吸变浅变慢;肺泡通气量减少;PaCO2或血浆H2CO3继发性升高。
      • 肾脏的代偿调节
        • 抑制肾小管上皮的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的活性。
    • 检测指标的变化
      • 全升
        • PH
        • (原发性)AB、SB、BB、BE
        • (继发性)PaCO2
      • (继发性)AB > SB
    • 对机体的影响
      •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
        • PH增高 -> GABA下降 -> 兴奋、烦躁不安、精神错乱、谵妄、意识障碍等
      • 氧离曲线左移
        • 碱中毒(PH增高)-> 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增强,导致组织缺氧
        • 代谢性酸中毒(代偿反应)
      • 神经肌肉的影响
        • 神经肌肉的应急性增高–患者表现为腱反射亢进、面部和肢体肌肉抽动、手足搐搦。
      • 低钾血症
        • 引起肌肉无力,可不出现抽搐。
  • 3.3.4 呼吸性碱中毒

    • 原发性H2CO3下降–> PH升高
    • 原因:
      • 肺通气过度
    • 机制:
      • 低氧血症和肺疾患
      • 呼吸中枢受到直接刺激,或者精神性过度通气
      • 机体代谢旺盛
      • 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
    • 分类:
      • 急性呼吸性碱中毒
        • PaCO2在24小时内急剧下降而导致PH升高。
      • 慢性呼吸性碱中毒
    • 机体的代偿调节
      •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–低血钾
      • 肾脏代谢调节
    • 检测指标的变化
        • PH
        • PaCO2、AB、SB、BB、BE
      • AB < SB
    • 对机体的影响
      • 与代谢性碱相比,相似但更严重
      • 相似:呼吸性碱中毒也可引起低钙血症、低钾血症以及氧离曲线左移。
      • 更重:低碳酸血症–> 可引起脑血管收缩、脑血流量减少。因此,更容易出现眩晕、四肢及口周围感觉异常、意识障碍

$$ \displaystyle基本思路与方法 \odot\ \frac{(代谢因素) HCO_3^-}{(呼吸因素) H_2CO_3} = \frac{20}{1} = PH 7.4 (正常 7.35-7.45) $$

  • 3.4 分析思路与方法小结
    • 一看:PH
      • 判定:酸中毒 or 碱中毒
    • 二看:病史+指标
      • 判定:HCO3离子和H2CO3,原发 or 继发(神奇的比例公式)。
    • 三看:原发改变
      • 判定:呼吸性 or 代谢性
    • 四看:AG增高
      • 判定:代谢性酸类型
    • 五看:代偿公式
      • 判定:单纯型 or 混合型酸碱紊乱失衡

Chapter 4 缺氧

  • 4.1 概述

    • 定义:组织供氧不足或者利用障碍,以致机体的机能、代谢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。
      • 外呼吸(肺通气+肺换气):障碍引起乏氧性缺氧->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:障碍引起血液性缺氧 -> 血液循环:障碍引起循环性缺氧 -> 内呼吸(组织换气):障碍引起组织性缺氧。
    • 常用的血氧指标:
      • 1.血氧分压(PO2)

        • 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(游离氧、自由基),所产生的张力。(尚未装车的货物)
        • 正常值:动脉血氧分压PaCO2为100mmHg;静脉血氧分压PvCO2为40mmHg
        • 氧分压差:驱使氧弥散的动力。
        • PaO2:高低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和肺的通气与弥散功能。
        • PvO2:反映组织、细胞对氧的摄取和利用状态。
      • 进入细胞内与血红蛋白(Hb)结合的氧(结合氧):

        • 2.血氧容量(CO2max)(最大运输能力:货车最大装载量)

          • 100ml血液中的Hb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携氧量(ml)。
          • 正常值:20ml/dl
          • 影响因素:Hb的含量与质量
        • 3.血氧含量(CO2)(上车的货物)

          • 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(与Hb化学结合+物理溶解)
          • 正常值:CaO2:19ml/dl; CvO2:14ml/dl
          • 影响因素:血氧含量;动-静脉氧含量差:5ml/dl
        • 4.血氧饱和度SO2(CO2/CO2max)(已上车的货物/最大装载量)

          • 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,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。
          • 正常值:SaO2:95~98%; SvO2:70~75%
          • 影响因素:PO2。
            • SO2与PO2之间的关系曲线呈S形,称为氧合Hb解离曲线,简称氧离曲线
            • PaO2 < 60mmHg,SO2将急剧降低->机体出现严重缺氧症状->诊断为呼吸衰竭。
      • 5.氧分压差

      • 6.P50

        • Hb氧饱和度未50%时的血氧分压。
        • 正常值:26~27mmHg
        • 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
          • P50增大,曲线右移,Hb与氧的亲和力降低->氧释放量增加(缺氧时的代偿。)
      • 指标小结

        • 大气中的氧气 -> 血氧分压(PO2,物理溶解,飘在血浆中) -> 与Hb化学结合(血氧容量、血氧含量、血氧饱和度,位于红细胞中)-> 血氧分压(PO2,物理溶解)-> 浓度差进入组织细胞
        • 促使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:
          • 血液PH下降(酸中毒)
          • 温度升高
          • CO2分压升高
          • 红细胞内2,3-DPG增加
      • 概述小结

        • 血液PH下降、温度升高、CO2分压升高、红细胞2,3-DPG增加
        • -> 氧离曲线右移、P50加大
        • -> Hb与O2亲和力下降、释放氧增多
  • 4.2 类型

  • 4.2.1 低张性缺氧

    • 定义:乏氧性缺氧、呼吸性缺氧(游离氧、结合氧少)
    • 原因:
      • 吸入气(空气),氧分压下降:高空、高原、坑道、矿井等
      • 呼吸功能障碍:通气障碍(支气管哮喘、COPD、气管异物、窒息);换气障碍(肺水肿、肺炎)
      • 先天性心脏病 :右->左分流(静脉血没经过肺、没有发生气体交换)
    • 血氧指标变化:
      • 降低:
        • 血氧分压(PaCO2)、氧含量(CaO2)、氧饱和度(SaO2)
      • 增高:
        • 血氧容量(CO2max)
      • 不变或者降低:
        • 动-静脉血氧含量差(Da-vO2=CaO2-CvO2)
      • 发绀:
        • 病理状态低张性缺氧时,脱氧Hb(HHb)浓度增高,高于正常值2.6g/dl
        • 发绀定义:当HHb ≥ 5g/dl时,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。
        • Hb正常:发绀与缺氧同时存在,可以根据发绀程度估算缺氧程度。
        • Hb不正常:发绀与缺氧常常不一致。
          • 重度贫血患者,Hb可降至5g/dl以下,再出现严重缺氧,但不会出现发绀(反而苍白);
          • 红细胞增多患者,血中HHb超过5g/dl,出现发绀,但是可以没有缺氧症状。
  • 4.2.2 血液性缺氧

    • 原因:
      • Hb数量下降:贫血性缺氧
      • Hb质量变化:CO中毒(Hb与CO结合力更强,导致运氧能力下降,同时也阻碍氧释放)、亚硝酸盐中毒(Fe离子被氧化成3价)(肠源性紫甘)
      • Hb与O2亲和力增强,使得氧离曲线左移(P50下降),氧不易释放,引起组织缺氧:输入大量库存血缺乏2,3-DPG、碱中毒、Hb病(基因突变)。
    • 血氧指标变化:
      • 降低:
        • 血氧容量(CO2max)、氧含量(CaO2)、动-静脉血氧含量差(Da-vO2=CaO2-CvO2)
      • 不变:
        • 血氧分压(PaCO2)、氧饱和度(SaO2)
      • 皮肤颜色变化:
        • 贫血患者:苍白;
        • CO中毒:樱桃红色;
        • 高铁Hb血症者(肠源性发绀):棕褐色(青石板色)。
  • 4.2.3 循环性缺氧

    • 定义:低动力性缺氧
    • 原因:
      • 血流缓慢、阻断
        • 全身性:休克、心衰
        • 局部性:缺血、瘀血、栓塞
    • 血氧指标变化:
      • 增大:
        • 动-静脉血氧含量差(Da-vO2=CaO2-CvO2)
      • 不变:
        • 血氧容量(CO2max)、氧含量(CaO2)、血氧分压(PaCO2)、氧饱和度(SaO2)
      • 皮肤颜色变化:
        • 局部缺血性缺氧(动脉不通):苍白;
        • 局部淤血性缺氧(静脉不通):暗红色;
        • 全身性缺氧(如心衰):易出现发绀<–由于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的氧量较多,毛细血管中HHb含量增加。
  • 4.2.4 组织性缺氧

    • 原因:
      • 组织供氧正常情况下,因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。
        • 线粒体损伤:放射性损伤、细菌毒素等。
        • 呼吸酶合成减少:缺乏某些维生素,VB1、VB2、PP等
        • 中毒:如氰化物中毒等。
    • 血氧指标变化:
      • 减小:
        • 动-静脉血氧含量差(Da-vO2=CaO2-CvO2)
      • 不变:
        • 血氧容量(CO2max)、氧含量(CaO2)、血氧分压(PaCO2)、氧饱和度(SaO2)
      • 皮肤颜色变化:
        • 毛细血管中氧合Hb升高):红色或者玫瑰红色(哈,白雪公主吃了毒苹果后脸变红了);
  • 4.2.5 混合性缺氧

  • 4.3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

    • 代偿反应
    • 损伤反应
  • 4.3.1 呼吸系统

  • 代偿性反应:

    • 呼吸加深加快->肺通气量加大
  • 损伤反应:

    • 高原性肺水肿
      • 定义:从平原快速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时,因抵押缺氧而发生的一种高原特发性疾病。
      • 临床表现:呼吸困难、严重发绀、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白色痰、肺部有湿啰音等。
      • 发病高峰:在进入高原后48-72h,多于夜间发病,起病急,进展快,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。
      • 病理机制:急性肺水肿
        • 肺血管收缩,肺动脉压增高–液体渗出;
        • 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–液体渗出;
        • 交感神经激活,外周血管收缩,肺血流量增多–液体渗出,外漏;
        • 肺水清除障碍。
    • 中枢性呼吸衰竭
      • 定义:当严重缺氧时,PaO2 < 30mmHg,可严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代谢,直接抑制呼吸中枢,导致肺通气量减少。
      • 表现:
        • 呼吸抑制,呼吸节律和频率不规则,出现周期性呼吸甚至呼吸停止
        • 潮式呼吸,又称“陈-施呼吸”
        • 间停呼吸,又称“比-奥呼吸”
  • 4.3.2 循环系统

  • 代偿性反应

    • 心功能:交感神经兴奋–>心率加快
    • 血流重新分布:心、脑血管扩张
    • 缺氧性肺血管收缩(HPR):肺泡气PO2降低,可引起该部位肺小动脉收缩的现象–>肺内血流重新分布。
    • 毛细血管增生:腺苷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。
  • 损伤反应

    •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(长期缺氧):
      • 肺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
      • 肺血管结构改建(管壁增厚、管腔狭窄)
      • ->持久性肺动脉高压
      • ->肺源性心脏病
      • ->右心衰竭
    • 心肌损伤
    • 心律失常
  • 4.3.3 血液系统

  • 代偿性反应

    • 红细胞和Hb增多:HIF-1增加->EPO增加->骨髓造血增多;
    • 红细胞内2,3-DPG增多:红细胞释氧能力增强->氧离曲线右移
  • 损伤反应

    • 血液粘度增加
    • 中枢神经系统:
      • 急性缺氧:头痛、思维下降、记忆力下降、判断力下降
      • 慢性缺氧:易疲劳、嗜睡
      • 脑水肿:颅内高压->加重缺氧->脑梗死、脑出血、脑疝

Chapter 5 发热

  • 5.1 病因

  • 5.2 机制

  • 5.3 功能与代谢改变